最近一段时间,大家关注“易烊千玺”“小镇做题家”“周公子”等事,这些事有一个共同点:
普通人的机会不多了。
这令我想起17年前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,周公子大战易家,内容有一些相关。
富人和穷人,似乎并不容易共情。
一方可能歧视一方。
感谢互联网拥有记忆,让大家能回头看那时的热闹。
01.
早期互联网世界没有流量的概念,连炒作是什么大家也不太懂。
但是不擅长炒作不代表没有噱头。
炫富的炫富,骂街的骂街,假扮姑娘在聊天室里拉业绩的拉业绩……你可以进行许多今天看来很大胆的行为。
易烨卿就是其中第一类人,2005年,她在天涯论坛上自称上海姑娘,拥有煊赫家室,接受过高等教育,工作不错。
不过她最喜欢干的事倒和这些精致标签无关。
她帖子的内容主题单一,千篇一律地在骂穷人、骂民工、骂外地人。
农民工干活时不穿鞋,被她鄙视了。
上海的大学寝室住了4个人,共用一个洗手间,被她鄙视了。
她觉得四川菜便宜没好货,所以这家四川菜馆在她看来会倒闭。
实际上,“洁而精川菜馆”依然坚挺。
至于讽刺研究生不好找工作的话,在她的言论里可谓小得不值一提。
易烨卿说了很多,她想表明自己作为上流社会,具有高收入、高品位、高档次的特点,可以俯视平民。
那么高品位总有一个标杆吧。
答案就是与国际接轨。
为此,她凸显身段的另一种方式就是赞美外国。
大家自然讨厌这样三观不正的言论。
于是很多人反击。
说姑娘你的道德水平有待提高,她说我有钱,除非你像我一样有钱。
说姑娘咱可不能嘲讽农民,她说除非他们追赶上我。
说姑娘你是不是吹牛,她说不管你信不信,反正我就是有钱。
易烨卿有很多种方法怼回来。
这时候出现了一位叫做“北纬67度3分”的天涯论坛用户,作为反驳者,他走了不一样的路线。
因为他自称是“汝南周氏”,很多人便叫他周公子。
易夸耀自己有钱喝咖啡,周公子就讲,贵族有身份,不喝咖啡,只喝茶和矿泉水;
易炫耀自己高薪,周讲贵族根本不工作。
易显摆自己经常坐飞机从欧洲到美国,一个月光机票钱都要好几万美元,周讲这是平民玩法,贵族都是坐私人飞机的。
一个大招是,周公子揭露易烨卿不是六大世家的人。
至于有没有六大世家根本不重要,重要的是易烨卿说不出来自己的身份。
这些潜台词都在暗示,易烨卿不是贵族。
问题并非没有破解之道。
易烨卿大可以说,我算不上什么贵族,但我身份高,混进了上流社会。
那么周公子如何在这点上彻底堵死易烨卿的说辞呢?
他引入了“周氏贵族9问”。
易穿PORTS,戴百达翡丽手表,周说贵族衣服是没有牌子的,只在巴黎皇后区的几家店里定制。
易说自己没有请私人律师和财务顾问的必要,周说看来你请不起;
易没有捐款的习惯,周说看来你捐不起,他家每年捐给中华慈善总会的钱是她十辈子也挣不到的。
易不玩游艇,不养赛马,周说哪有贵族不玩这些的,看来你玩不起。
随着细枝末节的盘问越来越多,周公子不断暗示易烨卿没有融入贵族的圈子,可能连贵族的门房都算不上。
草鸡就是草鸡,永远不会变成凤凰。我本不想这么刻薄地对待你,可是你的恶劣表现会让不知真相的人误会我们上流社会的。我们这个圈子里没有你这种没教养、不知羞耻、吹嘘虚荣的人。
不止如此,周公子还要揭露易烨卿伪装出来的有钱外表。
他说百达翡丽每块表都有编号,从来没有卖给过姓易的华人,她是怎么得到的呢?
易烨卿可能连“有钱”这个基本标准都做不到。
她也说不出什么有理的反驳。
这也宣布周公子在争吵中取得了胜利。
这是很多人乐于看到的景象,上流社会的人不会歧视平民,不会显摆虚荣。
这时候,你也能总结所谓的贵族的一些格调:
一个贵族,不用工作,时不时去阿拉斯加钓鱼或者北非打猎,喝好茶叶。
一个贵族,拥有自己的信托基金。
对了,一个贵族得开雪佛兰。
02.
保罗·福塞尔在几十年前写过一本书叫做《格调》,这本书在欧美不算热门书籍,在我国也是如此。
内容写的是,很多美国人自以为身处于自由、平等之中,其实美国社会存在着强烈的三六九等的社会等级。
等级是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。
书里说,上层的人就应该表现出独特的高品位,显摆优越感。
后来人们发现,周公子的很多言论与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相像。
比如贵族看歌剧而不听Karajan音乐的做法,比如贵族玩游艇和赛马的习惯,比如贵族不上学,全靠家庭教师的做法。
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招数在中国现实是行不通的。
毕竟没有一个家庭老师可以保证学生能进全市前100名。
这些内容在欧美社会来说也没有什么现实依据,更像是普通人对于贵族群体的瞎想。
毕竟有钱人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劳斯莱斯、布加迪威龙、帕加尼等豪车呢,非得开雪佛兰。
人们在怀疑内容的真实性后,又去怀疑两人的身份。
说周易两人ID的IP地址完全相同,猜测这是一个人自己炒作。
说他们的火热与书商的推销有关,因为我们这里没贵族。
也说这是天涯论坛的自编自导自演。
当然,周公子是汽车销售的猜测也不是没有过。
这些延伸情节为周易大战的故事蒙上了更多的神秘感。
为了解密,网友们直接进行人肉搜索了。
经过比对,他们发现两人不是同一人,都是男博士,周公子比易烨卿大几岁。
在当时一些人眼里,他们是“屌丝”。
03.
本来这是互联网世界的一次热闹事件,网友们看着图个乐。
但没多久《南方周末》的报道又让帖子走上了风口浪尖。
记者一反常态,以非常简白地口吻叙述了事件,多处内容直接引用双方的话语。
为此,一些读者责怪《南方周末》用头版报道了这起事件,说这是《南方周末》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之一,因为写得太像高中生作文。
现在看来,《南方周末》也算提前预演了未来的互联网文化。
很多人想到“凡尔赛文化”,想到“富人歧视穷人”,就会记起“周公子大战易烨卿”。
我则想起田朴珺的那篇长文:《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》
文中田朴珺夸赞英国文化,最经典的内容在于:
(老房子里也要上网)她不知道WiFi密码,管家用手托着一个小银盘,就像《唐顿庄园》里的场景那样,不是直接递给你,而是把银盘非常优雅地转到我面前,银盘上放着一张折叠得非常精巧的纸片,打开来就是WiFi密码,神奇的是,管家为你服务的过程都是无声的。
在她看来这就是文明。
反观中式用餐文化很简陋,和野蛮无异。
言外之意,许多中国人只是有钱,内在空虚。
她最后的结论是:
不是“三代有钱就是贵族”,是“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”,贵族不是拿物质来衡量的,贵族是精神品质。
这篇文章诞生于2019年,距离“周公子大战易家”已经过去了14年了,却反映了一个现实:
贵族论依然有市场,不管是中国贵族还是英伦贵族。
既然如此,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,易烨卿和周公子这两种人谁赢谁输了呢。
易烨卿最引以为傲的资本是有钱,她会打工,有着许多人一辈子都挣不到的钱。
周公子是上流社会,只需要负责让家族几代人的辛苦在如今继续利滚利就行。
很难说清楚答案。
或许现在他们都不是最吃香的。
要是一个人跻身体制内,并在体制内让关系人脉铺展开来,达到“家族传承吾辈责”的成果。
那么才算是厉害。(一种不正确的厉害)
04.
17年前的“周-易”大战讨论的是富人该不该歧视穷人;
17年后的“周-易”热搜说的是有钱人该不该去挤占普通人的机会。
相比于之前,如今话题里的尖锐的情绪多了起来。
因为普通人的机会越来越少,努力奋斗还被人嘲笑的话,那大家自然愤愤不平。
其实,生在罗马的人,或者到了罗马的人,占了便宜,偷偷自乐,才是一种适宜的风度。
反过来,对几年后坐一起喝咖啡的小镇做题家吧唧嘴,并把他喝咖啡的座位给占了,怎么看都缺乏足够的教养。
最近听到这句话:
“我们靠着运气坐上了时代的船,我们不可以去嘲讽那些没有坐上船的人。”
很是触动,送给大家。
可以看到一篇“性瘾者”